癌症診斷對許多患者及其家人來說無疑是一場震撼。初確診時,不少人會感到焦慮、恐懼、困惑,伴隨着否認或抗拒,甚至對未來充滿不確定。很多時候,患者會質疑治療成效,又或者對病情發展感到無力,部分人於資訊不足下更會放大負面感受。尤其本地醫療體系繁忙,如要接受放射治療香港這類療程,難免壓力倍增,也會擔心經濟負擔。
治療過程中的心理挑戰
接受治療期間,患者除了承受身體副作用,如疲勞、脫髮、噁心等,還會感受到自信下降、生活失序與角色改變。治療久而久之,難免有抑鬱、失落情緒,有些人更會擔心家人負擔變大,無法分擔家庭責任。這時,患者需要的其實不只是醫學層面的照顧,還包括心理適應和情緒疏導。面對反覆病情、日常生活受限,如何重建自我定位與生活信心,是治療歷程中常見的難題。

有效的心理調適方法
癌症患者在心理調適上可主動表達感受,學習接納各種情緒,無需為「不夠正面」而自責。香港有不少專門為病患者設立的支援小組或心理輔導服務,鼓勵大家多與同路人交流經驗,分享情緒。建立簡單日常作息、參與小型興趣活動,甚至進行呼吸放鬆或正念冥想,也能減少過度專注於疾病的壓力。部分醫院及社區中心會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或治療團體,教導減壓技巧,讓患者從中學會自我復原。
家人的支援與溝通技巧
家庭成員在癌症治療路上扮演關鍵角色。親人應展現理解與耐心,耐心聆聽患者的困擾與需求,而非一味鼓勵正面思考。與其強調堅強,不如多點身體力行陪伴,多溝通、多問候,尊重患者真實感受。家庭內可以協調分工,減輕患者的壓力,令對方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價值依然存在。同時建立開放的溝通氣氛,鼓勵大家坦誠交換意見,避免積壓負面情緒,亦有助家庭整體適應變化。

社區支援與專業協助資源
面對病患壓力,香港有多個癌症社區中心及非牟利機構為患者和家人提供心理輔導、諮詢及健康教育。部分醫院設有專責社工、心理治療師,協助解決適應問題,為患者提供更深入的專業支援。不少患者會參加自助或互助組織,例如網上支援平台,既可交流經驗,也能及時掌握最新療程資訊,提升自我管理能力。社區資源互補,讓患者和照顧者都能減少孤立感和壓力。如果患者同時有純危疾保險,對保障醫療開支和穩定心理狀態都有正面作用。
照顧者的身心調養
不少家庭成員在照顧過程中會面對巨大壓力和情緒困擾,容易產生疲倦、無力、無助等感覺。照顧者亦應設法安排休息和自我調整的空間,求助親友或社區機構分擔日常工作。如有需要,亦可尋求心理輔導協助,避免情緒過度消耗。鼓勵照顧者多交流經驗,透過互助網絡獲得支持,讓照顧病人這條路走得更長遠而健康。
香港作為高發癌症地區,社會對患者與家庭的支援顯得更為關鍵。無論是患者主動學會心理調適,還是家人同路、社區機構合力支援,都是強化抗癌路上的重要力量。只要堅持互相關懷、正面溝通,每個家庭都可以在這段艱難路上,繼續守望相助,尋覓屬於自己新生活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