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越來越多港人因壓力或心理負擔而面臨情緒困擾,精神健康相關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。本文將從日常習慣著手,提供可實踐的調整方向,幫助你逐步建立更穩定的心理狀態。
都市生活下的精神健康挑戰
香港人常見的精神壓力來源包括工時長、居住空間狹窄及社會競爭激烈。長時間面對這些壓力,可能導致失眠、焦慮甚至抑鬱情緒。另一隱形殺手是「數碼過載」——許多人習慣睡前滑手機,藍光不僅影響睡眠,更讓大腦持續接收刺激訊息,加深疲憊感。社交媒體的比較心態(如「FOMO」錯失恐懼症)亦容易引發自我懷疑,形成無形的心理負擔。
需特別注意的是,部分人可能因長期情緒困擾而忽視潛在的心理健康狀況。例如,若家長發現子女出現社交退縮、溝通以及發展人際關係的困難,有機會是自閉症的症狀,建議考慮進行自閉症評估,及早識別並介入,以獲得適合的支援。

從作息與飲食開始調整
調整生活習慣是改善精神健康的第一步。建議固定睡眠時間,盡量在晚上 11點前入睡,並在睡前一小時停止使用電子產品,改為閱讀或聆聽輕音樂。飲食方面,多攝取富含 Omega-3 脂肪酸的食物(如深海魚、奇亞籽)以及維他命B群(如全穀物、綠葉蔬菜),有助穩定神經系統。
運動是最天然的情緒調節劑,每日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(如快步行、瑜伽或游泳),能促使大腦分泌內啡肽,緩解焦慮。若時間有限,可嘗試「微運動」——例如午休時拉伸、爬樓梯代替乘搭升降機,積少成多亦能見效。

社交互動:對抗孤獨感的良藥
人際連結是精神健康的重要支柱。定期與親友見面交流,或參與興趣小組(如行山隊、手作班),能有效減輕孤獨感。若面對面交流困難,可先從小型聚會開始,例如每週一次與同事共進午餐。
使用社交媒體時,建議設定「無螢幕時間」——例如晚飯後關閉通知 2 小時,避免被無止境的訊息淹沒。同時,主動追蹤正面內容(如心靈成長帳戶),取代令人焦慮的資訊來源。
壓力管理:平衡工作與自我照顧
面對高壓環境,可學習「正念練習」來保持專注。每天花 5 分鐘進行深呼吸:吸氣時默數 4 秒,屏息 2 秒,再緩緩吐氣 6 秒,這種方法能快速平復情緒,適合在辦公室或通勤時使用。
時間管理亦十分關鍵,你可將任務按「緊急-重要」矩陣分類,優先處理高價值事項,並學會拒絕非必要的額外工作。周末預留「充電時段」,例如到郊外散步或泡一杯喜愛的茶,讓身心真正放鬆。
積極心態:重新定義自我價值
建立正向思維需從小事累積。每天寫下 3 件感恩的事情(如「同事幫忙買咖啡」、「陽光溫暖」),逐漸訓練大腦關注生活中的美好片段。同時,設定可實現的短期目標(如每週完成一次 30 分鐘運動),透過成就感提升自信。
何時需要向外求助?
當情緒困擾持續超過兩星期,並影響日常生活(如無法集中、食欲驟變),便應考慮尋求專業協助。香港現有多種資源可供選擇:
- 非牟利機構:如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提供情緒支援熱線
- 公營醫療:透過普通科門診轉介至精神科
- 私營服務:臨床心理學家或輔導員的一對一諮詢
若面對特定發展狀況,例如自閉症譜系,早期進行自閉症治療方法(如應用行為分析ABA 或社交技能訓練),能有效改善適應能力與家庭互動。
精神健康是一場持續的修煉
改善精神健康並非一蹴而就,而是透過日常微小選擇逐步累積。從今天起,試著早睡半小時、與朋友分享心情,或給自己一句鼓勵的話。這些行動看似簡單,卻是構建心理韌性的基石。